综合新闻

匠心|道安的白银岁月⑥:传世银花丝幕后艰辛

来源:焊接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8月01日 08:03:41

成都银花丝,与蜀绣、蜀锦、漆器、竹编并称为成都非遗“五朵金花”,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成都银花丝以“平填花丝”著称,在道安的手中,这一根根看似平平无奇的银丝,经过填丝、垒丝、穿丝、搓丝焊接等工序,一件件精美繁复的银花丝工艺品,便在她的手下诞生了。细看这些工艺品,造型独特又典雅高贵,将单一的白银变换成了千种姿态。而道安,就是被这样美丽的银花丝迷住了眼睛。

自立门户创办工作室

道安

与银花丝相伴而行的路上,道安也收获到了一些荣誉,譬如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但在这看似荣耀的称号背后,道安感受到的,是传承的不易和迫在眉睫。道安说到,现在工作室中招收的学徒,虽然已经能够自己独立制作银花丝工艺品,但是大多限于一些首饰和小的物件。“像是银花丝摆件类,就要面临失传了。但我觉得这是必须要保护的,银花丝工艺的精华,都在摆件上,这也是现在我最担心的。”

“当时进厂的30人只剩下我在坚持”

但从1980年进入金银制品厂,道安就将满门心思铺在了学习银花丝技艺上。“我是跟着师傅学了3年才基本当完学徒,学会一些基本的制作工艺。如果要做一些大的摆件工艺品,没有5年至10年的功底,是不会做成的。”

从创业伊始,道安的工作室也走过了快20年的时间,而她自己与银花丝“结缘”,也经过了40余载。在最困难的时候,道安不是没有想过撒手,放弃这门技艺。但没想到,自己的女儿也迷上了银花丝的美丽,一路支撑着她走到现在。

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

倘若将时光倒回上世纪80年代,就回到了成都银花丝技艺行业最兴旺的时候,在成都金银制品厂中,有300余名匠人,在薪火相传着这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独特工艺。彼时,道安不过是个刚高中毕业的青葱少女,却被柔美精细、玲珑剔透的银花丝迷住了眼眶,未来40余载的岁月,就与这项千年技艺紧紧捆绑在一起,走过一段颇为坎坷,却又刻苦铭心的波折岁月。

道安的银花丝作品

首先遇到的,是工序上的问题。一件完整的银花丝作品,要历经十多道工序,不管是最基础的拉丝环节,还是后续的焊接、洗色环节,道安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。“一件工艺品在制作完后,在焊接过程中就要热胀冷缩。比如说一个四方形或者圆形的工艺品,可能每次做出来的形状都不一样。这个时候就要凭你的经验去校形,要看怎么修补,如果修补不好就会报废,需要重新制作,像这种前功尽弃的时候很多。”

40余载“情定”银花丝
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

从繁荣走向衰落

“在外宾接待室中,我看那些银花丝工艺品被摆放在展示台上,可以说是琳琅满目,一眼望去又精致又漂亮。后来,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,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学到手,并且传承下去。”

“匠心就是要持之以恒”

可是好景不常,当时的产品出口,全部依赖于外贸公司。在这条销路切断之后,成都银花丝很快陷入了困境。“银花丝工艺品,当时在国内,一般的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,属于奢侈品。所以在90年代之后,在外贸这条线路断了过后,成都银花丝相当于没有了销路,开始逐渐走向衰落。”

“让银花丝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
在盛夏7月的成都,道安就坐在作品《一帆风顺大龙船》旁,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声,说出了自己40余年从一而终的“匠心”。“在我看来,匠心就是从事我们这一行,必须要坚持,而且要持之以恒。银花丝这门技艺是学无止境的,这才需要发挥匠心精神,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个坚持下来,并且再有很好的创新和创意,让它更好地发展,这个才算是匠心。”

《一帆风顺大龙船》

花了一两年的时间,道安才逐步将所有的工序和设备都摸透,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销售的问题。在以前,一件好的银花丝工艺品价值不菲,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。没有销路,不能养活自己,那这项技艺怎么得以维持呢?其实早在90年代前后,道安就着手开发银丝画这一工艺品,这种器物不仅制作成本不高,且做工比较简单,装在画框之中又能解决白银氧化的问题。自立工作室之后,道安开始将这一品类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制作,随着时间慢慢过去,天南海北的订单从全国各地发来,银花丝的销售有了极大的改善。

上一篇:西安一汽车停在树上?原是4S店焊接在钢架上的空

下一篇:直击调研 | 凯尔达(688255.SH):近期将推出新型多功

Copyright © 2021 《焊接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